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影视鉴赏》之“侏罗纪公园”
212017.02

《影视鉴赏》之“侏罗纪公园”

作者:袁智忠发布时间:2017-02-21
  《侏罗纪公园》

1993年彩色片125分钟

美国环球影片公司摄制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编剧:迈克尔·克里奇顿(根据其同名长篇小说改编)大卫·克佩

摄影:狄恩·坎迪

主演:山姆·尼尔(饰艾伦·格兰)

罗拉·邓(饰曼丽·萨特)

杰夫·高登布姆(饰伊安·马尔科姆)

理查德·艾登布禄克(饰约翰·哈蒙特)

本片获1994年美国影艺学院最佳音响、最佳音效剪辑、最佳视觉3项奥斯卡金像奖

 

影片1993年被美国电影同业评定为100分。素有“电影神童”之称的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完成了其他导演毕生追求而不可得的功业:两部作品中的《侏罗纪公园》在世界各地创下了电影史上最高的年度卖座纪录;《辛德勒的名单》则在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荣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原始音乐等7项大奖;《侏罗纪公园》亦不示弱地同时获得最佳音响、最佳音响效果剪辑、最佳视觉效果等3项技术奖。名利双收。

斯皮尔伯格曾经在一篇访问中表示:“我什么都不会做,只会拍电影。”史蒂文13岁就玩8厘米摄影机,16岁就拍摄首部16厘米短片《火光》。高中毕业时,他想投考加州大学电影系,却因为功课太差没考上,只好到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分校研习英文和人类学。就学期间,他继续不断拍摄16厘米短片,并且假扮环球片场的年轻董事到片厂里跟工作人员厮混了几个月。由于史蒂文实在太想进入电影圈工作,于是找人投资拍了第一部35厘米短片《安培林》(Amblin’)。此片果然获得环球公司董事薛尼沙因伯格的赏识,为史蒂文获得了一张长达7年的导演合约。那时候,他年仅21岁。换言之,斯皮尔伯格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拍电影,除此之外,他真的没做过其他事。

正由于斯皮尔伯格从小钻研电影的表达方式,因此他对电影技巧的掌握,可以说达到滚瓜烂熟的程度。另一方面,斯皮尔伯格的大部分时间都是透过电影镜头来看世界,这使他长期保持了丰富的幻想力和赤子之心。这种特色使他在处理以“非人类”为主角的影片时特别能挥洒自如。斯皮尔伯格最卖座的几部作品如《大白鲨》(1975)、《第三类接触》(1977)、《外星人》(1982)和这部《侏罗纪公园》,都可以称为“成人童话”,不但儿童爱看,成年人也爱看。因此,斯皮尔伯格拥有最广泛的观众群体,影片卖座亦可以一再创下新高。

在《外星人》保持了11年的票房王冠之后,斯皮尔伯格自己以《侏罗纪公园》打败了它,在一年内于北美洲地区创下3.37亿美元的票房数字,海外票房收入更高达5亿美元,总卖座达8.68亿美元。

恐龙为题材的电影并不鲜见,在美国和日本都起码有60年以上的历史。因此改编自畅销小说的《侏罗纪公园》并不是一部以题材新鲜取胜的电影。此外,描写人类滥用DNA遗传基因复制生物而造成大灾难的故事,斯皮尔伯格在他出任监制的《小魔怪续集》(又译《小精灵续集》)(1990)中已经涉及,因此《侏罗纪公园》也不是因为首先利用这种生物科学原理拍电影而引人注目的。至于本片在导演专业技艺的表现上,显然也不是斯皮尔伯格所有作品中表现得最杰出的,前述三部以非人类为主角的影片都拍得并不比《侏罗纪公园》逊色。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会使本片脱颖而出,独占鳌头呢?明白其中道理,也许就能明白好莱坞电影的商业奥秘。

一部超级卖座电影的出现,往往反映出当时的观众心理和社会氛围。1993年,是美国、日本甚至欧洲等经济大国均陷入严重不景气的一年,经济复苏遥遥无期,失业率居高不下,民众普遍对前途产生恐惧心理。在《侏罗纪公园》中对人类展开致命攻击的恐龙,正象征着“经济不景气”这头大怪兽。当观众看着银幕上的主角被恐龙百般摧残,最后却能凭机智和勇气突围而出夺回性命时,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宣泄感,仿佛走出影院之后又能抬头挺胸,面对人生。这种对怪兽片的移情作用,曾促使1933年面世的《金刚》创下辉煌的卖座纪录。因为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正陷于经济大崩溃的边缘,观众希望银幕上能出现一个让他们宣泄对现实不满的对象。把纽约市搞得天翻地覆的大猩猩满足了人们的欲望,影片遂得到票房的回报。60年后,《侏罗纪公园》大受观众欢迎的心理背景,与《金刚》如出一辙。

环球公司耗资6 000万美元预算拍摄本片,而这笔巨款又实实在在花在刀口上——包括大量的恐龙模型和电脑特技制作。影片开机之前,导演和一群科学家、美术人员与特技人员已经花了两年时间做仔细的前期制作,然后又经过七个月的拍摄和电脑绘图后制作,才完成了本片中令人眼界大开的逼真特技效果。为了减低人事费的开支,本片找来的几位主角都不是片酬高昂的大明星;原来导演费高逾千万美元的斯皮尔伯格亦以“片酬投资、卖座分红”的方式计酬,因此能够以绝大部分的制作费、创作费创造出银幕上前所未见的一座恐龙公园。由此占尽了“地利”与“人和”。

本片的恐龙模型是由好莱坞的玩偶大师史丹·温斯顿负责设计的。他曾经负责制作《异形》《未来战士》等科幻特技片的模型,素以善于为他所创造的模型注入生命和性格著称。在本片中,温斯顿创造了腕龙、速龙、三角龙、暴龙、盔龙等各种大小不同的恐龙,莫不具有逼真的外貌、生动的表情和敏捷的动作。硕大无比的暴龙身高20英尺,一共用了3 000磅黏土做身躯以增加重量感,并以橡胶作外皮,再细心涂上适宜的肤色。其行动以水力作动力,控制者用电脑遥控,就如飞机驾驶员看着银幕操纵飞机一样。为了逼真,本片还创造了电影史上第一次出现的20英尺高即真实比例的暴龙,又加入了电脑动画处理压轴高潮时暴龙大战两条速龙的动作场面。而充满活力、行动迅速的速龙,在橡胶肌肤下则是一副经精心设计的金属骨架和电线,使它的每一个关节都活动自如。如长颈的腕龙在一片原野上津津有味地嚼食大树上的树叶;细小的速龙从恐龙蛋中孵出,让观众目睹小生命诞生的整个过程;一大群速龙在原野上追赶格兰博士及两个小孩等场面,其逼真程度非亲眼目睹不能置信。

本片的故事情节发展相当简单,编导只是在介绍了一个时空背景之后,就让各式恐龙四处肆虐制造大灾难。斯皮尔伯格聪明的地方是运用轻松活泼的方式解释科学方面的理论(例如以幻灯片和动画方式说明科学家如何借琥珀化石中的“蚊血”来复制恐龙,将高深的科学理论变成有趣的科教普及片),又懂得适时制造幽默笑料来平衡紧张刺激的气氛(如吃素的腕龙朝蕾克丝打喷嚏,喷了小女孩一脸,使先前恐龙出现时造成的提心吊胆气氛顿时得到缓和)。此外,全片虽不乏惊栗恐怖的场面,但却绝少卖弄血腥,因此儿童观众亦能欣赏。编导为了迎合青少年观众,还特别把雷克丝塑成电脑小天才,蒂姆则是生物学小天才,并且在压轴高潮让蕾克丝把控制中心的电脑系统修复,挽救了众人的生命;而原来讨厌小孩的格兰博士,后来也变成儿童救星。这种种设计,都符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好莱坞电影凸显童星重要性的潮流,也贯彻了斯皮尔伯格一向持有的赤子之心。

相对而言,本片在成人角色的个性刻画方面比较平凡,只能算是陪衬恐龙的配角。几位专家的主要戏剧作用,是不断以对白说明复杂的科学内容,仿佛是恐龙公园的导游。

本片的结局,是多位主角乘直升机离开令人惊心动魄的侏罗纪公园,但岛上的恐龙仍然活着,危机并没有解除,很显然是为了拍摄续集而预留伏笔。这种安排是典型的好莱坞商业作风,因为卖座的巨片几乎必定会制作续集(只有斯皮尔伯格最心爱的作品《外星人》除外)。在《侏罗纪公园》首映轰动后,原著者兼编剧迈克尔·克里奇顿已马上接到编写《侏罗纪公园续集》的任务。

本文节选自:《影视鉴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