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作者:孙佳发布时间:2016-08-05 15:18:21
  俗话说,“三岁看小,五岁看老”。意思是根据3—5岁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行为性格就能勾勒孩子的未来人生,可见童年教育对孩子的一生是何等的重要。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主要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家庭只占小部分。这个观点并不正确,孩子的教育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相配合的。但在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更需要家庭教育来弥补。
  孩子出生后,如同一张白纸。他将成为怎样的人、会有怎样的性格,全靠父母的影响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言传身教”。
  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无一不在童年时期就受到父母的正确影响。如,孟母为给孩子找到安静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达•芬奇的父亲充分发展孩子的兴趣,莫扎特的父亲不惜放弃工作培养孩子。有些家境贫寒、文化水平不高的父母不懂得教育法,也没有刻意去影响孩子,但是他们的日常做法都不自觉地与教育规律合拍,因而收到了“不教而教”的效果,孩子也会取得成功。
  除去家长的言传身教外,家庭的环境也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容易怨天尤人;在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好斗逞勇;在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容易缩手缩脚;在怜悯中长大的孩子,容易自怨自艾;在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容易消极退缩;在嫉妒中长大的孩子,容易钩心斗角;在羞辱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心怀内疚。而在容忍中长大的孩子,能富有耐性;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会充满自信;在赞美中长大的孩子,会心存感恩;在接纳中长大的孩子,能心胸广大;在分享中长大的孩子,能慷慨大方;在诚实中长大的孩子,能维护正义;在友善中长大的孩子,能对世界多一份关怀。
  一个有着良好性格、自信好学、善良豁达的孩子,不用老师操心就可以成绩优秀;而懒惰贪婪、自私自利的孩子即便上再多名校、请再多家教、拜再多名师也教不成材。
  家长锻造孩子的性格,除去言传身教外,还要多和孩子互动,进行亲子交流。心理学家还发现,孩子后天性格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亲。一天与父亲接触至少两个小时的男孩子,和一星期接触父亲不到六小时的男孩子相比,前者不仅更聪明,而且人际关系更为融洽。
  在锻造孩子性格的过程中,家长要做到存耐心、有恒心、时刻细心。耐心、细致的父母,才能培养出耐心、细致的孩子。因为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影子,你以怎样的态度对他,这种态度也会潜移默化地成为他性格的一部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所以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应该适当给孩子一些权力。比如孩子会对某件事很感兴趣,你不让他做,他也执拗地一定要做,强扭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孩子不但开心、乐观,还能养成独立、有主见的性格。
  在日常小事中,家长也可以培养孩子的好性格,比如让他自己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从小树立责任意识,让他了解父母的感受,体谅父母的辛苦。性格的培养是有规律的,不是靠督促、说教和打骂,而是靠不露痕迹的“潜教育”,包括环境育人、行为育人、爱的教育和积极暗示等,也就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进行培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会在孩子童年阶段的心灵里播下无法更改的种子。播种性格,收获人生,孩子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