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营书店的明天会更美好
122010.05

民营书店的明天会更美好

作者:王坤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发布时间:2010-05-12
  今年年初,风光3年的中关村第三极书局背负着7800万元巨额亏损宣告倒闭。一时间各种说法纷至沓来:“价格战说”、“利薄说”、“模式失败说”、“网络挤压说”、“国进民退说”以及电子阅读的兴起等,民营书店的未来似乎很不乐观。但是近日在重庆大学出版社组织的“‘好书店的理想与坚持’全国民营书商高层峰会”上传出的信息表明:坚持理想、守望阵地、定位清晰、特色经营,民营书店的明天将会更美好。

理想和现实的纠结

对于大多数民营书店来说,经营都是非常不易的,更多的是靠一种理想在支撑。重庆大学出版社副总编陈晓阳说,“理想与坚持”是个听起来颇有一些崇高感和悲剧感的题目。但她认为,目前书业的理想似乎面临着很大的危机,市场的冲击、新媒体的冲击等,让一些理想主义者也面临着坚守还是退缩的问题。“因此,我们今天才要提出书业的理想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面临危机?面对危机我们还会坚持吗?”

“书业,历来是一个聚集理想主义者的行业。”陈晓阳表示,是理想主义者注定有理想,即使像西西弗斯那样终身推石头,也在所不辞。她认为,书业是一个独守清贫的事业。书业的理想,高尚但不会辉煌,平凡但不会庸俗。想通了这个问题,坚持也就不那么艰难和纠结了。

   “看到峰会的标题——好书店的理想与坚持,突然觉得很感动。”重庆精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一说。他认为,这是每一个进入书业的人必须面临的问题。书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进入这个行业,法律问题、道德问题要考虑,社会效益也要考虑。杨一说,这首先取决于经营者的价值观。价值观决定人的厚度,而阅读可以养成价值观。“我不是在卖读者想要的书,我是在卖读者需要的书。”杨一希望通过他们的发掘,让有阅读价值的书变得有商业价值。他认为,出版社也应该持续不断地出好书。因为“出好书能赢得尊重,让人仰望,对书店、出版社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西南新兴书局总经理任向宏说,销售人文社科图书不赚钱,但能让做书店的人得到快乐。“实体书店还有很多的路要走,前面的路会更加艰难,未来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但是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坚持、坚守与坚强,相信一定会迎来书业的鼎盛时期。”贵州西西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目前在重庆地区的主管刘娅的感慨,是每一个书业人的共同心声。

机遇与风险同在

据有关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全国图书零售业在下滑,从去年开始书业就是零增长。对此,陕西嘉汇汉唐图书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唐代伟说:“我们书店在去年严峻形势下仍然有23%的增长,但今年第一季度下降了2%。”从整体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但民众对图书的热爱度并没有提升,“可能是由于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不够,行业没有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而提升。”他希望书业有一个很好的机制来应对市场的变化。

唐代伟认为目前产生低迷的原因是:其一,消费者消费热情和需求没有提高。其二,网销方便快捷但不忠诚。同时阅读习惯的改变,大家对图书的需要产生变化。其三,市场无序化导致恶性竞争,书业进入微利状态。他表示,书业作为一个商业,不是好的选择,但作为一生经营的事业,却是一个忠于自我的选择。

“优裕的环境使新华书店在适应力上比较差,给了民营书业发展的空间,使民营企业机遇与风险同在。”唐代伟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

“我们现在贵州有9个店,重庆有3个店,到目前为止,西西弗在全国有12家连锁店。” 刘娅认为,由于互联网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传统的零售业面临空前的挑战。但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给我们造成这么大的影响的原因,一方面是实体书店一直停滞不前,没有真正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是实体书店对互联网以便利、快捷、低价的特点很快占领了非常大的市场份额却还没有作出反应。当然,还有低折扣的恶意竞争,“但是认真想想,互联网真的有那么可怕吗?其实它只是现在商业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没有办法来完全取代物理书店的存在,应该说我们真正意义上的物理书店的概念还没有真正地形成和起步,还有很多的路要走,也应该还有旺盛的生命力。”刘娅如是说。

唐代伟则认为,要让民众了解图书的好、阅读的好,就要加强各种各样的阅读推广活动。“书店在图书宣传方面比较弱,可以通过社店合作进一步加强。”他还认为,推广活动需要社店合作,大家一起致力于宣传营销,突出图书鲜为人知的品味。“网络的弊端是建立快速通道,利润空间太小,不会一直坚持下去。”唐代伟表示,零售店称“王”的时代会最终来临,书店可以通过会员制、身份制,让真正的读书人进行品质化的消费。

武汉翰龙科教书店总经理黄华对此表示赞同。黄华表示,作为中盘商,希望出版社能关注和致力于图书出版的市场化运作,从选题调研策划,到装帧设计、营销推广,全过程的模式化操作。搭建好宣传营销的平台,让经销商唱好戏。

市场定位可小众化

面对大而全的国有书城、价格低廉的网络书店,民营书店经营者逐渐意识到,拼规模、打价格战绝非自身优势所在,而将读者市场细化、服务小众、走特色经营道路或许才是生存之本。

“每一个城市的后面,都有一个看不见的城市。虽然看不见,但它决定着城市的未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图书公司总经理李元胜认为,人文书店就是通往看不见的城市的入口之一。

“参与构成本地精神文化,助益人们生活成长事业”既是西西弗的店训,也是他们的企业理想,更是一种企业服务的理念。去年,西西弗店跨区域连锁进驻重庆沙坪坝三峡广场,目标很明确:要让更多的重庆人爱读书。同时提出:“不再让读者坐地板,将提供大量免费座位让读者看书、抄书。”直攻重庆读者之心。刘娅认为,在民营书店一片倒闭声中,西西弗为什么还在大步向前的原因,是因为西西弗走了一条与他们完全不一样的路线。如第三极书局是超级大卖场,而西西弗做的是标准店加以精致的小店型的搭配,更多的是打造一种阅读体验空间。在这里,读者可以买到想要的图书,也可以小坐品尝咖啡,或购买到相关的创意产品。“未来,我们想引领的是一种新文化生活概念,融入多元化元素。当然,我们也拓宽了自己的经营范围,通过我们的咖啡馆和创意产品来分担书店的一些压力。”刘娅说。

李元胜认为:“人文书店是因为提供了经过选择的图书,有时甚至是拒绝大众的图书而体现出价值。小众图书让人文书店具有了一种独特的气质。”李元胜说,我们处在一个快速复制的时代、一个习惯用搜索引擎来代替思考的时代。每年激增的图书品种,给我们一个虚假繁荣的错觉。其实大量的图书是对其他图书的跟风、模仿,甚至复制。而小众图书在大众的视野之外,有着巨大的阅读价值。“因此我觉得一个理想的人文书店,不光是提供了气质和格调,它更应该是一个新的思想、趣味和想象力的温床,一个城市创造力的温床。”这是李元胜的理想,也是每一个爱书人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