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贴近农民才能让农民接受
212007.11

贴近农民才能让农民接受

作者:陈晓阳发布时间:2007-11-21
 

贴近农民才能让农民接受

——《进城务工实用知识与技能丛书》出版心得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农民工大军,但据2006年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而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等国农村劳动力中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都在70%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技能水平不高,就业竞争力不强。

农民工技能素质决定着他们就业的稳定性和收入水平。于是,农民工培训成为当前一个不容回避的命题。目前农民工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培训时间短、质量不高;许多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不能满足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迫切需要;可适合培训教材不多,难易程度与农民工本身的素质差异较大,不能“因材施教”等。基于以上考虑,重庆大学出版社策划推出《进城务工实用知识与技能》系列丛书。据悉,丛书已被列入重庆市“十一五”重点规划,预计出版150种,目前已经推出105种。

策划务实

近年来,重庆市新闻出版局等单位组织出版社推出了“两元钱系列”丛书,受到了农民朋友的广泛支持,也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重庆大学出版社自始至终参与了出版工作,所以策划出版农村图书是有经验的。在新的时期,进城农民越来越多,如何提高农民素质,帮助农民在城里更好地找到工作,特别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出版社更应该承担起传承文化、提高素质,为农民朋友服务的责任。为此,出版社全社上下高度重视,多次开会研究如何为新农村服务的问题,确定了如下基本思路:

首先,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出版社真诚地希望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朋友提供一套“买得起、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丛书。让农民工朋友通过阅读、学习这些书,获得知识和技能,获得他们在城市生活的基本能力,希望他们“用知识改变命运,用智慧创造财富”。因此,出版社在策划选题的过程中,广泛开展市场调研,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包括研究新农村建设的专家、长期从事农民工培训的学校教师、进城务工的农民朋友等。在过去近一年的编辑过程中,出版社的编辑和作者进行了多方调研,实地考察农民工集中的企业和居住区、农民工培训场所、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等,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几十次。

其次,举办报告会,提高出版社全体员工对三农的认识。请有关专家为出版社职工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报告,让出版社的编辑们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了解什么叫“反哺”,什么叫“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等等,激发编辑对农村、农民的感情升华,增强为农民、农业服务的自觉性;并通过出版社的编辑,影响到出版社的作者,使大家饱含深情来出版这套丛书。

第三,从出版社优势出发。重庆大学出版社有出版三农图书的传统,建社以来出版了很多三农读物。2005年重庆大学出版社被中宣部、中央精神文明办、国家教育部等14个部委联合授予“全国服务三农先进集体”称号。此外,重庆大学出版社作为国家职业教育出版基地,有出版职业教育图书的优势,大量的职业教育教材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一大批专门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作者钟情于重庆大学出版社,相互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都为出版丛书打下基础。

编辑到位

为了实现策划的初衷,出版社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坚持实用原则。“只讲怎么用,不讲为什么”,重实践性,轻理论性,希望读者拿到这些书就可以学到一些知识,学会一门技术,比如,学会在城市做家务,护理病人,维修复印机,学做钳工、车工等。要做到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写起来很难。在编辑中出版社发现作者与农民读者之间其实有相当的差距,要把比较复杂的原理讲得简单、易懂并不是那么简单。书稿多次返回修改,有时候都冒犯了作者。其实每一套丛书都是经过反复酝酿,多次讨论,多次召开编写会议,研究写作大纲。但最后交稿以后,还是有很多的书稿退回,有的几次修改后才成稿。在编写《快速入门当厨师》系列丛书的过程中,作者还买了原料、佐料亲自下厨,体验菜谱的繁简,并加以改进,务求达到最实用的效果。

二是坚持易学原则。出版社多次召开编写会讨论,反复修改。其中,有还一些小花絮。有一本叫《空调器维修》的书,作者在完成了一部分样张后,就请在城里打工的亲戚来看,问他能不能看懂,看后提了不少意见,作者认为这些意见不错,就接受了,整个稿子几乎是重写后才交稿。尽管作者自己已经是专门的维修技术高手,但为了将书中涉及的维修实例一一核实,他还将实例分发给同行朋友,请他们再逐一审阅。《万用表修理》、《常用灯具修理》、《电机修理》、《家用音响修理》4本书的作者为了高质量地完成书稿,达到简单、易学地要求,经常挑灯夜战,作者地父亲和女友都成了他的义务劳工,常常为他打字、画图,同时在阅读书稿后提供意见和建议。

出版社的作者和编辑在这一套书中倾注了大量心血,每万字劳动量,比一般的书稿大得多。编辑既要让文字通俗化,又不能庸俗化,既要遵守国家的规范、标准,又要让农民看懂,可以说是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这与出版社广大作者和编辑期望反哺农村、农民的思想情节有很大的关系。

三是坚持便宜原则,每本书均不超过5元。出版社认为,对农民朋友来说,一本书的价格要与一杯饮料,一餐盒饭,一包廉价的香烟差不多,才可能有购买的吸引力。书都不厚,是“小本本”。选题涉及进城务工的各个方面,每一本书只讲一个工种。出版社认为,要买得起,也才用得成。

四是坚持创新原则。除了注重实用,少讲或不讲理论以外,每本书都在开篇显著章节讲解了相关工种安全注意事项、基本得礼仪礼节等。而这些是很多书上忽略了的。为此,出版社受到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

反馈良好

《进城务工实用知识与技能丛书》自推出后,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培训中心有关负责人在看到重庆大学出版社的部分样书后,认为这是农民工培训的好教材。该中心已将此套丛书全面推荐给各地的职业技能鉴定指定机构、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和技工学校。劳动部原就业培训中心主任、现任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先生亲自为丛书作序推荐。他认为“《丛书》包含着出版社编辑们对农民朋友的深厚感情”,“做到了文字朴实、内容易懂、图文并茂,解决了怎么写农民工才能看得懂的问题”,“《丛书》非常适合各地各类农民工培训机构作为培训教材,也可为各地农家书屋的首选图书。”

在第十七届全国书市上,该套丛书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丛书》出版不到半年,在市场上也初见成效。部分图书已经重印,最好的印数已达一万册。目前,重庆市建设岗位培训中心、重庆龙门浩职业学校、重庆新洁净职业培训学校都已选用本套丛书作为培训教材。此外,浙江、江苏、广东、云南、贵州、福建等地也有不少单位选用。

尽管如此,出版社认为这套丛书仅仅是重庆大学出版社在农民工培训教材领域的一个探索,肯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农民工职业培训是一个新兴的领域,也是一项长期工程。这项工程的实践需要许多人的努力才能达成。持续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不断探索、交流和修改。在这样一个新的领域,希望出版社对农民工培训教材的探索,可以提供给同仁一个参考,大家一起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多做一点事情。

                                                                             ——摘至2007.11.14《中国新闻出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