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由重庆大学出版社等主办的“中国科幻的未来版图”文化沙龙正在此举行,包括吴岩在内,南方科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陈跃红、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李广益,以及深圳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首席研究员张峰等嘉宾共同参与了活动。来自深渝两地的专家学者,就科幻的意义、科幻文学的创作、我国科幻产业的发展等展开了畅谈。
除了担任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外,吴岩还身兼中国作协科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他是中国科幻未来主义观点的提出者和科幻教育的倡导者。他所在的南方科大在新文科领域聚焦科技人文主题多年,而科幻是其中最重要的发展方向。
“由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2023中国科幻产业报告》中提到我国的科幻产业总营收已达到877.5亿元,比7年前增长了8倍。”吴岩介绍,我国科幻产业的营收正以每年100亿元的速度增长,我国科幻研究的发展潜力可见一斑。
吴岩回顾了过去10年中国科幻的重大发展。他认为,中国科幻文学在经过100多年的努力之后,已逐渐在世界上建立起独立地位,“刘慈欣的《三体》获国际大奖,《流浪地球》在中国科幻电影票房夺冠,成都举办了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等,都是这种地位的很好说明。”
“读一本好的科幻书,可以改变一生。”从阅读与成长的角度切入,陈跃红认为,科幻能把科学、文学、想象力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联系在一起,“阅读对每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读什么书更重要。应当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书,让自己在阅读的快乐中成长,科幻就是很好的选择。”
李广益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首部科幻教材《科幻导论》的主编,他根据自身经验,谈到了对于大学开设科幻课程的看法,“科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现在很多青年学子对科幻兴趣浓厚,产生兴趣后的想法和疑问,可以通过适当的课程得到深入浅出的入门指引。”
“很多人有疑问,读科幻有什么用,在我看来,科幻史和科技创新史是交织在一起的。”张峰表示,科幻促进创新,是培养创新性的重要手段;科幻不仅仅是故事,它有助于经济产业发展,科幻的渗透性和融合性很高,可以融入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我刚去成都参加了世界科幻大会,感触很深的是前来参与的青少年读者特别多。以往的世界科幻大会参与者大多在50岁以上,而且聊的东西偏严肃,但我们国家科幻文化受众更多是青少年。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在大会上,来自加拿大科幻作家罗伯特·索耶说:‘科幻的未来在中国’。”
“不过,中国科幻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创作、理论和产业化方面缺乏理论思考,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为在创作上的创新乏力、理论上的思考层次太低、产业发展上的思路单一等等。其原因包括市场驱动型导致了创新领域的狭窄化,盲目追求获奖导致了科幻创作与本土生活之间的严重脱节,在文学和科技权重上的失衡更导致了作品构造的失衡等等。”吴岩说。
这样的状况如何改变?中国科幻如何高质量发展?这是当前中国科幻工作者所必须面对的问题。结合科幻在哲学体系中的地位、科幻与当前科技之间融合的态势、科幻叙事实验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世界科幻历史对中国的教训等多方面,吴岩讨论了中国科幻未来发展的蓝图规划。
“这些对未来规划的思考,都在重庆大学出版社近期推出的《科幻理论的未来版图》《科幻创作的未来版图》《科幻产业的未来版图》中有所涉及。”吴岩强调,要对未来科幻的发展保持一种开放式态度,要在纯文学的审美性和功能性文学的认知和教化性之间去考察科幻作品的价值,“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文学要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幻是重要一环,要把科技与社会变革跟科幻文学的想象和展望纳入一个有效逻辑,要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走在世界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