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为城市存史,为市民立言”,重庆近代城市历史研究丛书出版
262022.04

“为城市存史,为市民立言”,重庆近代城市历史研究丛书出版

作者:赵欣 来源:重庆日报客户端发布时间:2022-04-26
422日,“重庆近代城市历史研究丛书”第一辑出版发布暨后续项目建设研讨会在重庆大学出版社举办。丛书第一辑共计8部著作,从选题策划到完成出版历时近7年。“这是以重庆为中心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新成果的一次集中亮相,对于中国史、重庆史研究意义重大。”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丛书总主编、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会长周勇表示。


▲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会长周勇。记者 赵欣 摄

8个视角书写重庆史新篇

集中亮相的8部著作包括:周勇领衔完成的《〈苦干〉与战时重庆——影像史学视野下的战时首都》、杨宇振的《历史与空间:晚清重庆城及其转变》《100像:文字与图像间的重庆城(晚清—民国)》《五十章:文字空间中的重庆城(晚清—民国)》、蔡斐等的《城市、报刊与现代性——以晚清重庆报业(18971911)为中心的观察》、刘志英等的《现代化视野下的重庆金融(1840~1949)》、张守广的《多维视野下的重庆工业(1876-1949)》,以及张瑾的《权力、冲突与变革:1926——1937年重庆城市现代化研究》。

 

▲丛书第一辑全貌。出版社供图

“这些著作关注的都是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重大领域,尤其是那些在重庆史领域至今没有系统成果的重要领域。”周勇说,整体来看,8部著作代表了8个不同的研究视角,“有的是传统史学的重大课题,如近代重庆城市史、工业史、金融史;有的是从新的史学研究前沿切入,比如用城市学、影像史学、城市现代性等理论和方法,研究重庆近现代历史……全新的视角刷新了重庆史的面貌,从中可看到重庆的第一部城市影像史、第一部近现代工业史、第一部近现代金融史,与过去相比,它实现了对某一个领域的更为个性的丰富的纵深开掘,是我们在守正创新方面的新尝试,也体现了学术性定位、原创性品质和高水平追求。”

呈现本土学者的长期探索

周勇介绍,完成8部著作的学者,都是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学术探索之路,正好也跟中国城市史学科的发展相契合。“西方国家研究城市历史近百年,我国的这个学科肇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迄今约40 年。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40年来,重庆城市历史研究进步巨大,在中国城市史研究领域里可谓独树一帜。”


▲丛书第一辑全貌。出版社供图

身为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会长,周勇在20世纪80年代以重庆开埠史为起点步入重庆史研究领域,此次完成的《〈苦干〉与战时重庆——影像史学视野下的战时首都》一书,则是他的全新开拓。“我们以《苦干》这部百科全书式的纪录片为对象和主线,融合了历史学和影像史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战时首都重庆的历史进行了还原和解读。本质上说,这是在长期探索基础上,为建构中国特色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进行的努力和实践。”

重庆大学张瑾教授关于“1926——1937年重庆城市现代化研究”的著作,也是20多年的探索成果,“它源自我的博士论文,曾在2003年首次出版,此次纳入丛书再版,增补了大量新发掘的史料,包括不少首次刊用的图片等,事实上,这个课题可挖掘的东西还有很多。”西南大学刘志英教授对重庆金融史的探究,同样出于自己多年的研究兴趣,“将历史学和金融学研究方法结合,我们可以看到重庆作为抗战大后方金融中心为抗战做出的巨大贡献。”

用学术著作影响更多读者

虽是一套学术著作,但在丛书第一辑陆续出版这几年里,前期问世的《〈苦干〉与战时重庆——影像史学视野下的战时首都》《历史与空间:晚清重庆城及其转变》等均受到读者好评,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益。对此,周勇表示,以重庆为中心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体系已经得到学界关注,他很看好这套学术著作会影响更多读者。

▲丛书第一辑全貌。出版社供图

“首先,作为学术著作,它是以科学的态度、求实的精神、学术的理论方法来研究重庆史,学术性保证了它本身的重大价值。同时,我们在写作中非常强调的是,要努力让学术著作更接地气,对一些学术化表达变得更加通俗易懂,用普通读者能够接受的语言进行阐述。这体现了学术的专业性,与更广大的群众发生联系,有助于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自信,这是历史研究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周勇说。

对于即将进行的丛书第二辑建设工作,周勇表示,将继续鼓励学者们进行守正创新的尝试,既对研究时段进行新延展,也对选题范围进行新开掘,“‘为城市存史,为市民立言,为后代续传统,为国史添篇章’是我们的理念,也是我们出发的初心。我们立足重庆史研究,也是致力于为中国的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历史借鉴和强大的学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