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而成功的三峡移民工程——《中国三峡移民》出版

作者:柏子康发布时间:2004-01-14 11:17:53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因工程建设导致的非自愿性移民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据世界银行的统计,1950~1989年,仅因交通、水库、城市建设等引起的移民就达3150万人。在我国,仅建国以来,就有丹江口水库移民约55万人,三门峡水库移民42万人,正在建设的黄河小浪底水库移民20万人,长江三峡水库移民约120万人。这种因工程建设造成的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不仅是工程建设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库区社会经济恢复与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   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山地城市规划与设计》一书是《山地城市与建筑文化》丛书之一,包括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风景旅游区、滨水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科学园区等的规划设计实例以及有关自然生态评价与城市发展研究、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研究等案例分析。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水库移民不是简单地从迁出地移动到迁入地的机械工程,而是一个与社会、经济、环境等关系密切的复杂系统工程,是一种特殊的人口移动形式,它受着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各种外在环境和迁移者自身的内在动机的影响和制约。水库移民绝大多数是非自愿移民,非自愿移民在迁移动力、迁移心态等方面与自愿移民有着本质的差异。但是如果能在实现移民搬迁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遵循人口移动规律,满足人口移动的愿望,工程建设和移民安置工作都将更加顺利。  大家知道,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多项效益。但是,三峡工程的兴建也面临许多问题,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在面临的诸多问题中,百万移民、生态环境、地质灾害是三峡工程的三大难题,其中百万移民的搬迁与安置是三峡工程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百万移民是三峡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三峡工程涉及的最大的社会重组与经济重建工程。三峡移民不仅是库区社会生产力的空间转移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而且是一次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  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总结新中国移民工作的经验教训,从三峡库区移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三峡库区的长治久安着眼,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开发性移民的方针,要求实现“搬得出,安得稳,逐步能致富”的移民政策目标,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的新路子。  但是,移民工作难度之大,移民所涉及的问题之多,移民过程之曲折,是难以想象的。  由雷亨顺教授担任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三峡移民》,全面系统、求真务实地阐述、研讨了中国三峡移民的相关理论、方针、政策和实践问题。作者深入三峡库区,深入移民迁出地和迁入地对三峡移民进行了长达四年的实地调查和系统研究,书中的大量材料来自移民工程第一线。书中作者运用大量案例和数据全面、系统地回答了三峡移民工作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可以这样说,《中国三峡移民》一书,运用史料翔实,现实案例丰富,情景描述真实,理论分析准确,逻辑结构严谨,是近年来系统、全面、深入研究三峡工程移民的一部力作。  雷亨顺,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教授,第7届、第8届全国人大代表,第9届全国政协委员。雷亨顺教授参加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七届五次会议对国务院向大会提交的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议案审议的全过程。他长期专注于三峡工程建设移民与库区环境保护研究,以不同身份,独立主持、组织或参与了各种有关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调研和考察,对不同类型的移民问题进行了研究。多年来对三峡工程建设和三峡移民工作提出过许多建设性意见和政策建议,在三峡移民研究中特别强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方位地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与人口等各方面规划安置移民,并完善移民政策和移民法律法规,严格依法移民,真正实现移民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  《中国三峡移民》全书4篇16章,第一篇移民与人口移动,系统地阐述了人口移动理论,借鉴理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具体地讨论了我国7座典型水库移民的经验教训;第二篇移民工作研究,立足实践,以《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为依据,阐释了三峡工程开发性移民方针提出的背景,客观地研究了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就近安置、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外迁安置、三峡库区工矿企业迁建与结构调整和三峡库区城镇迁建与居民安置等4大类移民工作;第三篇移民问题分析,面对现实,用可持续发展理念,理性地分析了5个方面的移民问题,即对三峡移民进行经济分析、环境问题分析、社会问题分析、法律问题分析、风险分析等,其中重点分析了移民的迁移动力、社会心态、社会角色转换、社会融合等;第四篇政策建议,尽管移民方针和基本政策已经确立,但并不意味着移民问题都得到了解决,相反还有很多值得研究和应当正视的问题,需要持续关注、跟踪调查、探索新路,最终求得妥善解决。作者本着立足当前移民工作需要,着眼未来移民发展需求,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诚挚地提出了以德移民、依法移民、尽早实施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等5点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