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启动了

作者:陈楠发布时间:2010-03-12 17:19:07
  一本书最重要的是书名,高中羽老师把书名定为《启动自己》,我的理解是:一方面,经过多年宏观的思考与实践,以及对于设计思维、方法论的深入钻研,高老师已经跳脱了单纯平面设计的窠臼,他不断启动自己的潜能跨越了来自专业和传统的局限。
  另一层意思是针对我之晚辈,本书字里行间都在激发我们的潜能,使之意识到应该尽快启动自我,更加主动地面对未来的设计人生。书中不算序言、采访与后记一共116个主题,涵盖设计历程、实战案例的设计心得、生活细节观察的亲身体验与感悟、思维观念与方法论的分析与研究,以及对于设计现象的批评剖析等等,涉猎广泛层面众多,每一个主题多则四五页少则一两页,言简意赅,切中要害,都是高老师的经验之谈和肺腑之言。
  我对于高老师与他的这本著作有如下感受:
1,传承、积累
  高老师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这所中国曾经的艺术设计领军者,通过拿来主义与自主创新建立了当时完整的艺术设计教育与实践创作的方法论。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向传统学习、向自然学习、向民间学习,在这三座宝库中汲取养分,总结出一套自己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论。
  高老师就像这所优秀学院的其他前辈一样,具有这些我们今天年轻设计师久违了的扎实的基本功,更何况高老师在立体塑造、系统设计方法论研究等许多领域在当时也属佼佼者。正是这种扎实的专业功力的积累与对于传统文化宝库的虔心传承,构筑了他今天的骄人成就。
2,超越、拓展
  高老师给我的印象是挑战、睿智、理性、执着,但最深刻的应该算是他的超前。今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潢艺术设计系正式更名为“视觉传达设计系”,虽然只是简单的名称变更,内中却蕴含了深刻的背景信息,进入新世纪,设计就像纯艺术一样,都受到来自信息爆炸与技术更新与社会审美的全面挑战,艺术不再可能以国、油、版、雕来加以划分,而设计也不能再按平面、空间、服装、陶瓷等技术门类划分,只是有侧重而已,传达设计的名称就是站在更宏观的信息传达的角度看待设计。
  而高老师在十年前已经意识到这种微妙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初,在大部分人还沉迷于点线面、圆方角的玩味时,他已将目光锁定了系统设计方法论方面具有前锋领域的CIS,在当时高老师是该领域在中国大陆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具有超越精神的高老师并没有停留于此,超前地切入到设计管理、设计系统整合思维以及设计方法论研究领域,我认为这将是徘徊尴尬的平面设计发展的重要出路,通过这本书我们会了解到这种出路的思维基础与提炼的方法论。今天如果谈起CIS,高老师会马上否定你对他作为CIS领域精英人物的评价,他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人。
3,理性与感性的结合
  无疑,高老师是一个理性的人,他缜密的思维模式与方法论研究,经常会令许多头脑不清楚的人不知所措、不知所云。他是严格的,是那种眼里不揉沙子的人,其强大的气场甚至会让你有时觉得有压迫感。
但是通过这本书你会看到他感性的一面,看到他是那么的热爱生活,他会轻松的分析“门把手的智慧”,比较“图钉”帽与尖的关系,他会从“服装面料”谈到积累设计素材“底料”的问题。他讨厌“好玩”的流行语汇,但他确实拥有一颗热情乐观的心,这一点在书中变现得淋漓浸透。
4,小中见大、生活无处不设计、无处不思考
  这也算是高氏思维的特点之一,本书中有高老师大量的体现“小中见大”的话题,他能从比较上海与北京冰棍的传统叫卖声中得出关于文化背景与品牌影响的话题,会在聚餐时别人在座椅上挂包的方式中得出延伸思维的观点。应该承认,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效的能力,从《启动自己》中你可以看到,生活的周遭处处是等待你去挖掘与思考的课题,就像高老师书名按语中所说:我们每个人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周边也蕴藏着无尽的能量,可以任我们不断地开发汲取。
5,理论与实战的结合
  高老师属于中央工艺美院培养出的前辈精英,非常注重实战,他非常反对教条与照本宣科,主张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本书中通过“实践的启动”等章节讲述了他在教学与设计实践中的经验与感悟。其中最重要部分包括他所主持的“容器造型课程”、“CIS课程”等。设计是具体真实的,是解决问题美化生活的,离开了实战,就会空洞无味,高老师非常注重实战,可能这也是本书吸引人的另一个原因。
  本书没有按照教材似的章节纲目的形式,而是采用设计感悟的随笔形式,在轻松间分明阐述的都是凝重的命题。
  虽然从《设计28谈》到《重整元点》这些高先生的著作我都认真拜读过,但这本《启动自己》还是令我手不释卷、受益匪浅。一口气看完高老师的书,觉得很过瘾,浑身充满力量,有一种分析、发现、研究与做事的冲动,这可能就是高老师写这本书想要达到的目的——启动自己,我相信,我已经被启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