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价:¥39
作者:杰拉尔德·蒙克 约翰·温斯莱德 著 李明 元雪晴 曹杏娥 译编辑:敬京 庄婧卿出版时间: 2020-06-22
本书介绍了在不同的冲突情境里,我们该如何运用叙事理念进行调停。叙事调解鼓励冲突双方各自口述“故事”的冲突,并通过深刻理解对方的故事来达成和解。作者描述了叙事疗法解决冲突的理论基础,提供了有效的提问线索的建议,列出了许多适用于各类冲突解决的叙事地图,充分展示了如何将叙事疗法的技术运用到解决各类冲突中去。
【详情...】
定价:¥28.00
作者:菲利普·钟和顺著 韩鹏译编辑:林佳木 向文平出版时间: 2020-06-10
本书使用作者独创的阅读密码表,教学生在阅读期刊文章时,如何将其作为在结构、技巧和语法方面可解码的文本处理。书里的技巧让读者能够进行系统化的阅读、摘记,并以易辨识、易提取的格式实现海量信息的组织。对于还挣扎在论文写作苦海中的读者来说,本书是他们的必备指南。
【详情...】
定价:¥88
作者:卡罗尔·A.弗兰德 爱德华·P.谢弗兰斯科 西莉亚·J.法利科夫编辑:敬京 赵艳君出版时间: 2020-06-10
本书介绍了临床督导胜任力模型的基本理论,强调了关注督导师、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多元文化身份,提高自我意识,识别和理解文化环境、态度、价值观和出现问题的情境。全书通过大量丰富的临床督导案例展现当代美国心理治疗临床督导工作中常见的文化议题,详细呈现了督导师在应对这些议题时应具有的敏锐的觉察和思考。对于心理治疗领域的实践者、受训者、受督者/治疗师以及督导师而言,本书都极其有益。
【详情...】
定价:¥30.00
作者:乔弗鲁瓦·德·拉加斯纳里著 潘培庆译编辑:邹荣 雷少波出版时间: 2020-06-01
福柯在其晚年关于新自由主义讲课,给左派人士留下了诸多疑问和不解,以至于有人不愿多讲,甚至回避。事情过了几十年,年轻的法国学者拉加斯纳里公开站出来为福柯打抱不平,试图恢复福柯本来的激进左派真面目,这是本书的由来。 但本书不止步于此,其深层的意旨则是要对新自由主义重新进行审视、剖解。通过重读福柯这一课的微言大义,作者指出,福柯的用意在于提供方法,在于将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工具,以此来换一种思路,质疑政治哲学和社会理论,质疑权力、法律、国家、解放等传统概念。 如何由此出发去建构一种并非反动的政治,去重新发明一种左派的激进自由主义传统,去重新表述批判理论的话语,去设计一种解放实践?我们需要倾听的正是“福柯的最后一课”。
【详情...】
定价:¥42.00
作者:诺曼·布拉德伯恩等著 赵锋译编辑:林佳木 李定群 邬小梅出版时间: 2020-05-30
本书全名为:《问卷设计手册——市场研究、民意调查、社会调查、健康调查指南》 本书是一本全面论述问卷设计的权威手册。全书分作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给出了问卷设计中,设计者需要注意的总体性的概念框架;第二部分从第一部分出发,分章论述了题项设计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第三部分则将问卷作为一个整体,阐明了问卷中题项安排的要旨。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是实用性和理论性高度综合的产物。实用性体现在作者就每一类的题项,以及问卷整体需要注意的各主要事项的提示中,而理论性则体现在保证提示有效的理论根据。在突出实用性的同时,作者的理论思考也深深的融入到具体的建议当中了。因此,本书既适合作为一本适用手册,作为问卷设计者的常备参考,也适于作为问卷设计理论研究的踏脚石。
【详情...】
定价:¥99
作者:马克·J.塞费尔 著 李成文 杨炳钧 译编辑:杨敬 许红梅出版时间: 2020-05-30
《特斯拉》是美国笔迹学专家马克·J.塞费尔根据真实文献资料撰写的关于塞尔维亚裔美籍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的编年体传记。作者不仅梳理了特斯拉的各种科学发明和技术成就,还根据大量的书信和报刊资料解读了特斯拉与爱迪生、马可尼、J.P.摩根及其他同时代名人之间的关系,塞费尔将人们印象中总是披着神秘面纱的特斯拉的个人生活、迥异心性和他作为发明家、思想家、未来学家的多重身份的科学生涯有机地整合为一体,使读者能在鲜明的时代背景中更立体地了解特斯拉其人其事。全书内容翔实、生动,富有趣味,对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这位大发明家的贡献与奇想,进而了解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上半叶那个科技快速发展、发明层出不穷、专利纷争不断的激荡时代是非常有意义的。
【详情...】
定价:¥68
作者:查尔斯·J. 斯蒂瓦尔 编 田延 译编辑:贾曼 邹荣出版时间: 2020-05-30
在第1部分“哲学”中,每位作者都对概念进行了定位,它们和启发了德勒兹思考的哲学家们息息相关。<br><br>第1章“力”的作者提出,这个术语的重要性涉及德勒兹对斯宾诺莎和尼采的重新理解;<br><br>第2章处理“表现”这个概念,以帮助读者理解这个概念如何能够一如既往地扩展到德勒兹和加塔利在《千高原》里就力的“口令”和阐释的集体装置展开的一连串思考;<br><br>第3章通过把德勒兹的思想视为他超越康德之运动的表征,向读者讲述了那个重要的对子,即“差异—重复”;<br><br>第4章研究了德勒兹和加塔利*广为人知的一个术语,即“欲望”。<br><br> <br><br>第2部分,即“相遇”中的文章,允许作者们把特定概念作为手段,显示它们在其他领域中的活动、效用和生产力。<br><br>第5章处理的是“意义—级数”这个对子;<br><br>第6章论述了“事件”这个重要概念,并强调了《差异与重复》和《意义的逻辑》,还把这个概念和德勒兹*后的课程联系了起来;<br><br>第7章探究了“装置”这个概念,首先探究了它在德勒兹和加塔利作品中的政治意义,然后探究了一个装置在技术领域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运作方式;<br><br>第8章经由“微观政治”这个概念,解释了德勒兹和加塔利如何为理解并反抗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宏观政治力量提供了可能的手段;<br><br>第9章思考了“生成-女人”这个颇受争议的术语;<br><br>第10章涉及另一个频繁与德勒兹和加塔利联系在一起的术语——“少数”,该章展示了他们与卡夫卡作品的密切联系如何超越了文学而进入少数人在政治和艺术领域中的表现与实验;<br><br>第11章论述了在政治和艺术上仍然可能引起强烈反应的一对术语,即“风格与口吃”;<br><br>第12章处理的是“感觉的逻辑”,解释了德勒兹对弗朗西斯·培根的绘画的评论如何为他提供了另一种“做”哲学的方式;<br><br>第13章论述了德勒兹在两本论电影的书中提出的相互联系的几个关键概念,以此揭示了德勒兹提出一门电影哲学时所采用的方法。<br><br> <br><br>第3部分“褶子”起到了一个总系索词的作用。<br><br>第14章不仅探究了“情动”和“情状”的不同意义,而且探究了这些术语在德勒兹同代人的著作中如何聚集在一起,又是如何地彼此不同;<br><br>第15章讨论的是德勒兹论述过的“褶子”和“折叠”的诸般过程;<br><br>第16章论述的是德勒兹终身的计划,以便阐明一种既具批评性又具临床性的症状学;<br><br>“哲学”构成了第17章的主体,并讨论了这个被发明出来的概念的哲学可能性。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