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日记,一大堆启发

作者:成 皿发布时间:2005-08-10 16:08:37
一本日记,一大堆启发——读《孺子可教》有感成 皿对孩子的成长,历来存在两种态度。一种是顺其自然,任其发展,认为“不经雕琢的自然才是最美的”。在这种态度的支配下,不想对孩子的成长进行设计,不愿对孩子的兴趣进行引导。特别是一些自我意思很强的人,追求自身的吃、喝、玩、乐而不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下功夫,更是这种态度的极端表现。持这种态度的人虽然不是社会的主流,但在自然主义比较盛行的今天,有发展的趋势。另一种则与前一种的态度截然相反,认为孩子只有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共同教育下才能健康成长。持这种态度的人十分注意对孩子的教育,把孩子的教育视为自己责任,把孩子的健康成长视为自己的精神追求,把孩子的成功视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因此在精力、时间和经济上都舍得投入。从我们身边的许多家庭可以看出,持这种态度的人在我们这个社会比比皆是。但是,孩子的成功是否与投入成正相关呢?很显然,如果对孩子设定的目标恰当和教育方法正确,付出越多,孩子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如果要求孩子都成龙成凤,教育方法也不科学,投入即使再多,孩子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大,甚至走向反面。以日记形式再现十八年教子经历的《孺子可教》,对上述问题以亲身体验的形式向我们娓娓道出了许许多多的启示,比如: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应该在什么时候。《孺子可教》从一开始就为我们提出了这么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当孩子呱呱坠地才两个半月,作者就认为“应该尽可能早地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行为,并让他慢慢养成一种好的习惯”。行为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都告诉我们:人的习惯一当形成,就很难改变。好的行为习惯使人健康快乐、积极向上,而不良的行为习惯却可能使人颓废,甚至带来灾难。作者注意到了这一点,也早早地给正在做父母的和准备做父母的以及爷爷奶奶们提了一个醒。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不免犯错误,如何进行教育和引导呢?《孺子可教》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做法。比如:1984年10月15笔记:因为忙,间隔十天才接回儿子,明显感觉到他有一股得宠的脾气:半夜醒来,午觉之后,还有自己独坐不久,都要哭闹,而且声音大,时间长。……我忖度着,儿子性格倾向于犟硬,如果再加任性,将十分有害于他的成长。问题是否出在间隔时间太长才去接他?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我增加午休时去看儿子的次数,以纠正儿子在阿姨家受宠任性的行为。1990年6月3日笔记:星期日下午与邻居家小孩玩游戏棋,儿子明显地表现出一种不合理的竞胜心,甚至有点赖。最后输了,竟打起我来。被狠狠地打了一顿,外公、外婆、妈妈都说“该打”。这是一个必须纠正的错误。若依他,必然重蹈那些娇纵蛮横惯了的独生子女的覆撤,其后果是有害的。1997年1月23、24日笔记:……班主任老师对儿子提了四点意见……晚上,我们专门与儿子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谈心。他做了一些辩解,也检查了缺点。我们说对以上问题的认识还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本身,重要的是要由认识变为行动。还举了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他知道这些缺点的严重危害性。孩子一天天长大,特别是进入容易滋生逆反心理的少年时期,更应注意帮助和引导,避免粗暴、辱骂甚至动手打孩子。这些做法完全符合孩子认知心理发育的特点。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对事务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家长应针对这一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和引导,才能达到目的。否则,教育不成反倒产生对立情绪甚至逆反心理,就与我们的愿望相反了。在《孺子可教》中还有一点十分值得借鉴,那就是作者对小孩出国留学后的教育和管理。当前,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纷纷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学习,有的孩子刚读初中就送出去了。孩子出去后怎么教育和管理,成了许多家长十分关心的问题。的确应当看到,现在在国外,尤其在欧洲,不少中国孩子并没有按照父母的意愿在努力学习,而是拿着父母的钱聚在一起吃喝玩乐,有人已把这些人称之为“留学垃圾”。由于这些孩子年龄太小,自控能力有限,国外的学校与我们的学校管理方法完全不一样,如果家长再放任不管或者管理不力,后果将十分难料。怎么教育和管理?《孺子可教》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相信对很多有孩子在国外留学的家庭有着极好的参考价值。总之,《孺子可教》运用了既传统又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教育、引导和培养孩子的道路,这条道路不一定对所有的家庭和孩子都实用,但它毕竟成功了,它所引伸出来的经验和教训是一种财富,而这一财富却是所有家庭和我们的孩子可以共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