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70后美女作家的疯狂故事

作者:飘刀发布时间:2009-07-28 10:17:15
  我在对2009年上半年做读书盘点时,不得不提小说《疯狂》这本书。本书的作者玛雅·郝巴琪对国内读者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她生于1974年,也是个70后作家。23岁她就完成自传体小说《颓废》获得1998年普利策提名奖,在美国销售上百万册,并被翻译成14种文字,在全球几十个国家畅销不衰。2005年出版的第二本书《隆冬》也广受好评。2008年4月,她的第三本书《疯狂》问世,本书的出版被评论界认为是近年来有关心理疾病描写的最重要的小说作品之一。
  我本想把这本书跟王安忆翻译、崔永元作序《我的抑郁症》相提并论,不过可比之处实在太少。《我的抑郁症》不是小说也不是故事,就是一本漫画书,文字很少,这本“坏感觉”的书实在不能跟《疯狂》的丰富多彩比。在这个无奈又时髦的社会,加上现代人的压力,有一种被抑郁症更可怕的心理疾病,还没被广大群众熟知,那就是躁郁症。而玛雅是个小说天才,把自己的躁郁症经历刻画得入木三分,写出来就是好看得不得了的小说,搞得我都想得躁郁症,疯狂一把,写出一本卖上百万册的小说,那韩寒、郭敬明的偶像地位就会朝不保夕了。
  各位看官还让知道的是,玛雅还是个美女作家,而且是个得了躁郁症的美女作家,国内的美女作家跟她比就不是差一个档次的问题,不是我崇洋媚外,见到洋妞有点漂亮还会写小说就情感倾斜吃里扒外。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看看我们的70后美女作家在干什么,安妮宝贝只会写点风花雪夜的小说;棉棉呢,号称70后最出“色”的作家,下半身写作不亦乐乎,也只会写点《糖》之类的小说;更等而下之的而且是50后的如池莉,越老越没出息了,只会写《有了快感你就喊》。在国内,能够跟玛雅的小说有一比的是号称卡夫卡传人的残雪,可比之处在于两人都挖掘自己的内心,深入到精神的内核。不可比之处在于残雪的文字过于零星抽象,缺乏情节描写,就像一个人在一个角落里自言自语,没有进入到这个语境的读者读残雪的书好比在读哲学书,但是又没有哲学书的深度,这是残雪小说的尴尬之处。玛雅的文字就华丽得多了,虽然也是描写自己的内心,表面看起来杂乱无章,其实是一根主线隐藏其间,把多层次的自我串起来,在太阳底下就是五光十色的珍珠,让人炫目,而这太阳就是作者的生活激情。更难能可贵的是,玛雅的文字在血腥的外衣下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叙述方式特有的节奏,有一种美妙的音乐感,文字密集意向丰富,营造出唯美的气氛,就像走在雨后初晴的山道上。
  在整个叙事过程中,玛雅都以自己的内心挣扎为写作对象,企图超越世俗的羁绊,过一种听自己内心召唤的崇尚自由的生活。不管是描写自己沮丧的心情对生活失去信心,还是对周遭世界的不满,即使在疯狂中,玛雅都不忘记自己作为一个人活着的尊严,人既要有勇气活下来,还要给别人以希望,这也是《疯狂》要表现的主旨吧。作者一边陶醉在自己文字的病态美中,一边冷冷地看着人间百态,到最后不禁发出到底是谁疯狂了的感叹。玛雅的这种片段式叙述,像一幅幅拼图,看似支离破碎,拼起来就是整个人生。
  返观国内的美女作家,写作的精神层次就低了不少,同样是写性、乱交、吸毒、酗酒这些主题,我们的美女作家总是脱不了下半身写作的底色,好像写性不写个性爱场面,就不能表现自己的炉火纯青的性技巧似的,简直就是把写小说当成了上妓院,更有误导青少年之嫌。这说明一个问题,中国的女作家要包括男作家要到不惑之年才患抑郁症,美国的作家在而立之年就患有躁郁症,这种类比好像很好笑,问题的实质其实在于我们的作家太缺乏对精神性事件的敏感,根本写不出像《疯狂》这样的作品来。在与玛雅同时代的国内70后作家中,还没有人患过抑郁症,更别说以躁郁症这个主题写的小说了,中国70后作家就这样缺席了。我这样批评国内70后作家好像很不公平,因为以自己内心经历为素材进行写作的,国内作家寥寥可数,出众的也就残雪一人而已,其他不管男女老少作家都鲜有其人。可能我的判断有些武断,但我试目以待国内作家写出更精彩的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