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得者是从容

作者:郑挺颖 来源: 网易——北京日报发布时间:2012-06-15 11:20:49
  燕舞是我的老朋友了,此前一听说他要出书,我就特别期待。按理说,我的诸多同学、好友都到了出书的年龄,这几年不断听到他们出书的消息,我虽然也替他们开心,可也慢慢淡然了。我期待燕舞的书,自是别有理由燕舞做图书评论也有些年头了,一个以点评别人图书为业的人,他自己来出书,会是什么样呢?
  如今,拿到《见解》(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这本书,我竟不自觉笑出声来。书中文章,多是燕舞兄采访各路名家的文字,访谈的缘起,也多与名家的新书面世有关。难道不是挺好玩的么?这本新书是关于一些新书的访谈,就像镜子A对面,放着一面镜子B,名家思想的多个侧面,立刻在我们面前呈现。想到这里,我不禁手痒,自不量力想给燕舞的《见解》写个书评在这两面镜子旁边,再放一面镜子C……
  读《见解》诸文,是在夜深人静处,我一气读完,如乘舟漂流,水光天色、沿岸美景,无不赏心悦目。心潮似水文字起伏,读到历史不同时期的大气候,颇想仰天长啸;读到人物一生的风云突变处,竟回首怅惘;读到思想者的烛照幽微处,不禁俯首沉思……把玩文字,如临舷抚水,清凉澄澈,不觉中已漂流入海。
  细细思量,假如受访者是左岸,那采访者燕舞就是右岸。左岸与右岸的或近或远,拿捏着河水的或窄或宽,也抖动着水流的或急或缓……媒体中人,初为专访者,常准备不足,甚或对于采访对象所知不多。运气好的话,成了采访对象的传声筒,让采访对象当成科普对象,让其言无不尽;运气不好的话,所提问题不着边际,就像新手打靶,枪枪不中,采访对象着急,懂行的读者也着急
  读燕舞的专访,则捧卷心喜。燕舞的问题一出来,就知道是文史圈的同道中人。不止准备功课做得足,他提出的问题,往往直击要害,显然是在该领域浸淫多年。有时候,在问题提出之前,燕舞甚至会大篇幅介绍相关问题的背景,并阐释自己的看法,其见识的高度,几可与被采访者比肩,一下子就能让采访对象给予应有的重视,打起十二分精神应对。说是专访,其实是对话,因为提问者已经具备了对话的能力与资格。
  然而,水平相当的对话者,也有很多种,市面上的文章,好多像在说相声,一个是逗哏的,一个是捧哏的;或者像足球,记者传中,采访对象射门。其实,多数读者希望看到的,还是唇枪舌剑双方通过思想的交锋,展示出问题的多个棱角。在燕舞的专访中,我不断有这种惊喜。提问者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不与采访对象合谋,去构建一个“完整”甚或“完美”的理论图景。这种警惕,既体现在燕舞刻意自我疏离,与采访对象保持一定距离,更体现在一些敏感的问题上,他勇于质疑采访对象。例如,专访韩少功那篇,燕舞就问:“《开荒第一天》中,您表示‘这决不意味着我蔑视智能’。可是全书只有少数篇幅谈到农民可能有的劣根性,比如附近村民把您买来的青砖‘偷偷搬了些去修补猪圈或者砌阶基’。《拍眼珠及其他》中,您对这种残酷的私刑似乎批判得也不够。您对当地农民的这种好感容易让人联想起‘反智主义’或者‘民粹主义’这样的大词。”
  类似这种尖锐的切入,也让一些采访对象无法主导对话的进程,不得不跳出想象的自我,从一个他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逻辑和立场,对自己的一些想法重新予以阐释。关于龙应台的那篇述评,燕舞甚至直抒己见,认为龙女士的《目送》一书“有欠真诚有欠自然,甚至有局部的矫情”。
  不过,专访最精彩的还是高水平的追问。时下的很多专访,多是事先准备好若干问题,到时不管采访对象如何回应,反正人家回答完就抛出下一个问题。我总感觉换个人去念这些问题,只要录音笔不出故障,最后效果也差不多。燕舞这方面就屡屡让人惊艳。在对话的过程中,他敏锐地捕捉到一些问题,迅速追问,结果就像砸开一扇尘封已久的窗户,让人看到新的光景。且看专访画家喻红那篇的一段追问喻红:油画这个东西是可以改的,即使画得不好可以再改好,这个不像国画,画完这一笔,画坏就扔了。基本上,我画完的东西都是我认为达到标准的。画到丝绸上的,经常有画坏的。燕舞随即追问:如果作品有不满意的地方,你还会在这里修改?喻红:我会把它改好,所以会画得很慢,很多遍,很多遍寥寥数句,就刻画出采访对象慢工出细活儿的追求与个性。
  诸篇专访,基本上都挖出了受采访者的精神特质。然各篇之间,仍有高下之分。相对而言,燕舞对文学家、文学评论家、历史学者的采访,要更为驾轻就熟一些,此类专访很好地呈现了采访对象的精神特质扎根乡土的韩少功如苍岩古柏,独善其身的洪子诚如空谷幽兰,活力四射的刘香成如奔放玫瑰……以上诸篇,可谓文意悠远。另外,凡涉及农民问题、近现代史的,名门望族的谱系,燕舞的了解要更深入许多,专访的流畅程度也要更好。张鸣、雷颐、吴思、崔永元、闾丘露薇几篇都很有看头。当然,在专访几位艺术家时,燕舞对艺术流派的内在理路、艺术风格流变的阐发要少很多,似乎这个方面非他所长。但他的这些访谈,从大历史与人物身世入手,在思想史、文化史方面可谓功在千秋。
  作为一个编辑,我还很留心燕舞《见解》一书中的大标题与小标题。通览全书,再逆流而上重新品读这些标题,我暗暗惊叹,不愧是名报名编,选的标题除了吸引人,还特别到位地传递出了采访对象的精神特质,最难得的,是那种从容不迫的云水气度,这也是我初识燕舞时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