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的发声试验——评燕舞《见解》

作者:李金正发布时间:2013-05-08 13:52:31
  《见解》,这个纤瘦而安静的文本,首先是一本“有声读物”。所谓“有声”,并不是说该文本的原始组件中配备了一个现代化的隐秘的发声装置,会发出“蒙学体”式的咿咿呀呀声,发出“专家认为”、“反正我信了”之类的流行腔调,或者鹦鹉一般的优雅颂赞,甚至例如蟋蟀或铜绿蝇一般的嘤嘤嗡嗡声,而是说,该文本依托于自身的表达机制,在一个众声喧哗(或沉默失语?)的年代,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并借助特殊的频率传之于听受终端,使听受者耳鼓震荡,颇怀感奋。
  可见,《见解》这个纯纸质文本的发声机制或者说其内在的话语结构方式,必然有非同凡响之处才能使其成为一个“有声”文本。事实正是如此,这种独特的发声机制表现为:
  首先,《见解》其实没有“见解”,只有常识。这也就是说,《见解》文本是一个自我嘲弄、自我反讽、自我解构式的自虐性文本。文本的自虐现象我们并不陌生,老子“正言若反”、佛祖将“一切有为法”视为“梦幻泡影”等等都是自觉的文本自虐;德里达赋予差异以主动性,将意义看作旋生旋灭的踪迹游戏,属于积极的文本自虐。然而,《见解》不属于这两者,它是一种没有自觉意识的、消极的文本自虐。《见解》的自虐主要表现为没有意识到自己之所言其实是没有见解的“常言”,整个文本类似于“常言道”;或者说,它将“常言”看成“异言”,颠倒“常识”为“偏见”。这多少显得有点尴尬。《见解》中的这种尴尬随处可见。比如受访者中有人自认为他“不相信所谓的历史必然性”,“不在乎所谓的历史大命题”,其实福柯、格林布拉特、利奥塔等人早就给出了启示,“历史不存在共识”已经是一种心照不宣的“共识”,只不过在特定的话语环境中该共识被指认为一种“偏见”罢了。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见解》依然是一种“蒙学体”,不过这种知识体的对象不是咿咿呀呀的婴幼儿,而是普通的读者大众。大众需要的是具有普遍共识的“常识”,而不是一家之言的“见解”。然而,《见解》的错位,即其自标异致,误将常识奉为偏执,却是一种值得深思的现象。它深刻地表明:我们的社会缺少常识,常识像偏见一样被认为是稀少的,缺乏生存的根基。由此可见,我们的话语生态已经产生了严重错位,一个偏见盛行的时代已经诞生。在此意义上,《见解》其实没有任何偏见——它不过是一种符合常识的做法罢了。因此,《见解》的真实名字正是它的对立面,叫《常识》。
  其次,《见解》采用多音轨技术,确保每一个发声体都发出声音,旨在在一个单一文本中上演一出多声部的大合唱。
  《见解》的发声编排采取多音轨技术,以强化混音效果。具体说来,《见解》采用一对多的散射式发声方式,而且每一条声音曲线都设计了回路,构成双向交流的立体化语音模式。这种模式设计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确保每一个发声体都被均等地放置在同一个话语平台之上,从而达到了多声部大合唱的剧场效果。
  大差不差地说,《见解》中的发声体都是操持着不同学科方言的人文知识分子。众所周知,在一个偏见盛行的话语环境中,知识分子作为一类特殊的发声体,难免会患有不同程度的口齿障碍——当然,准确说这不是口齿系统的健康问题,而是声带系统的疾患。知识分子大都是声带受损的口疾患者,这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典型病例:
  第一,口齿不清者。临床表现为,说起话来结结巴巴、支支唔唔、无可无不可;回答问题要么沉默,要么折中,要么嘿嘿一笑,要么干脆打个哈欠,顾左右而言他。这种口疾患者在《见解》这个常识文本中也不乏其人,他们所表达的没有热度的或语焉不详的常识,往往类同于偏见。
  第二,失语者。失语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口疾,不幸为当前语境中的常见病例。当代社会的失语症,首先来自于西方话语对本土语境的大规模入侵,这让很多知识分子一时间哑口无言,闷不做声;随后随着主流话语的强力增殖,以及以图像话语为主要代表的媚俗话语的盛行,失语逐渐成为当代知识分子的流行病。其实,严格来说,患上这种常见口疾的知识分子已经不是知识分子,而是隐身于学科内的专业人士(有的甚至是成功人士)。但是,《见解》不拘一格,正如某海外学者在《序言》中所说:“甚至,部分在本书中被介绍的专家、学者有些‘边缘性’”。让学科内的失语者也发出声音以构成文本大合唱的一个声部,尽管也许嗓音暗哑、干涩,听起来不甚入耳,但这仍不失为一种符合常识的举措。
  第三,自语者。所谓“自语”,是指说话者发出只有自己才能听得懂的梦呓一般的语言。当然,自语未必不能被完全破解,相反,自语其实是一种公众话语。既然常识都被颠倒为偏执,自语实质上是公众话语当然也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怪现状”。自语者,比如发表“见解”的陈丹青、龙应台、闾丘露薇之流,其实所说的都是公众性的常识。不过,一个发人深思的反常识现象是,这些传达常识话语的自语者往往都被冠以偏见之名,多受异论之讥。有此偏见的人,其荒谬性同样也不必多做解释。
  总之,《见解》是一个看起来颇为怪异的文本,它会自动发出声响,有自虐倾向,一部分语言类似于梦呓,等等,这样的文本以前并不多见,带有很大的试验性,像一只从试管中刚刚提取出来的草履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