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地流眼泪的办法

作者:朱洛谦 来源:北晨网发布时间:2013-06-03 14:02:49
  于贝尔·曼加莱利,1956年生,法国作家。17岁时离开校园,曾任海员,亦曾到近法国边境城市做过各式各样的工作,看来似乎是不太被所谓正规社会接受的那一型人。有趣的是,这一型人都倾向于当作家,譬如《麦田的守望者》的塞林格,抑或日本作家村上春树。
  《最后一场雪》的主角是个想法仔细,而且思绪绕着自己团团转的小孩。可以轻易记住椅子给挪前的位置,能够听出水滴是从水龙头抑或从湿裤子滴下来的分别。他一开始便没上学,每天到老人院守候着:假若有老人想要到楼下花园散步,便陪着,以换取老人们给的小费。家中有一位长期卧病在床的父亲,不知怎的,母亲每晚也会外出,外出时公寓楼梯照明灯的哑呜,每次总会让房间里的父亲颤抖不已。
  小孩一开始就要在冬天里买一只鸢,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麻鹰,当然,他没足够的钱买下来。再多的老人想要散步也绝对不会变足够。
  于是,孩子一边每晚给父亲编造猎鸢者与鸢搏击的故事,一边不断渴望想要买下那只鸢。可以想象,父亲卧病在床,每晚听儿子编故事,煎熬忍耐着妻子每晚外出,他一定也是个封闭的人。小孩说过,觉得这个世界里唯一真正了解他的就是父亲。
  门房先生的姐姐带来一箱小猫,想请他处理掉,但门房不忍心,便请小孩杀掉它们,酬劳归小孩。后来是另一箱小猫。再后来,是老人院里一位逝世妇人养过的狗。
  他终于可以买下那只鸢。
  然后,他与父亲每天愉快地在房间里看着笼里的鸢啃掉顶级的鲜肉。两父子每天仪式性地观赏着笼里的鸢儿,鸢的莅临为他们从团团转的缠结里找到了出口。父亲由鸢戳破出房间;小孩也任着鸢儿在自己脑袋上翱翔,看起来是非常美好的结局。除却鸢儿本身。
  这是一个悖论:两父子解脱自由,前提是鸢一直被关在笼子里。
  某种程度上,这是一部关乎生与死、封闭与开脱的小说。而且若从这样的角度看来,故事假若能够停留在孩子每晚给父亲编说着猎鸢者与鸢搏击的故事,好像会变得更美好。不是吗?
  这或许是他们,那些绕着自己团团转、想法比较奇怪的人之所以都倾向当上作家的原因。他们懂得安静地流眼泪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