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味道——《寻味中国》

作者:陈天舒发布时间:2014-06-19 09:44:03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刚看完《舌尖2之家常》,里面一段话说到了我心里:“如同传授母语,母亲把味觉深植在孩子的记忆中,这是不自觉的本能,这些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即使走得再远,熟悉的味道也会提醒孩子家的方向。”对于一个在美国生长的华裔美国人来说,能促使她来到一个遥远陌生又熟悉的国度开始一段美食冒险的原因,应该也就是深植基因的记忆中萌生的好奇吧。
  《寻味中国》是一本难得一见简单易读又内容丰满的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看到作者从美国到上海,从上海到北京,再从北京去上海,最后回到北京寻找到自己的爱情,为自己爱的人做饭,我发自内心地为她高兴。然而拿到书稿前,我并没有投入太多期待,这是一个人人以吃货自居的时代,也不知道从哪天开始,美食文化突然便流行起来,甚至大批不同背景的名人加入了这个潮流,一夜之间我这种“赏潮”的普通人就被大浪淹没。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关于“吃”的文化产品太多了,多得如果能当饭吃我这辈子也吃不完,要找一本有意思的书像餐馆点菜一样,很多时候看上去很美吃完了后悔。
  相比之下,这本书的确另类,首先它没有一张诱人的照片,就是一份西餐厅的菜单完全勾不起你的食欲。如果你个“受虐狂”,你一定会失望,因为里面也没有让人垂涎三尺的露骨描写。最先吸引我的是作者的认真,开始很难想象她在北京胡同里找烹饪学校的样子,去学校学习的年轻人大部分都是生活所迫,学完之后都是要靠技艺吃饭的。只有她是出于自己兴趣的选择,然而却比那些谋求生计的学生学得认真,听课记笔记、选菜刀磨菜刀、买菜烧菜到最后复习考试,都出奇地认真,那些毕业后当厨师的倒像是来玩票的。或许因为她是个“外国人”,没有我们对食物如痴如醉的矫情,却有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执着,在中国人眼里稀松平常的事情用她的视角一板一眼地刻画出来,又真切又滑稽,让人品出些不一样的味道。再到后来,看她去面馆学拉面、去饺子馆包饺子、平安割稻子、黄埔会实习,慢慢就没有那么大惊小怪,觉得这就是她会做的事情,而且不管在哪里做什么,那股子认真是不变的。
  吃多了重口油腻的饭馆菜,总会让人想念朴实寡淡的家里饭,一道菜没有使用过多烹饪手法反而保留并突出了食材的本味,让人回味留长。读书看故事也是如此,看一本满是珍馔佳馐的书,看多了作者对舌尖味蕾的非凡感受挖空心思的描写,还不如自己去吃一碗西红柿鸡蛋面来得痛快满足。《寻味中国》可能就是这样一碗西红柿鸡蛋面,就是一股寻常味道。书里作者随着关于“吃”不同的经历在体会、了解这个国家,原来萌生的好奇种子也开始生根、发芽、开花……在她自己的故事中有着形形色色的中国人,这些人也都有自己的故事,王主任、张师傅、小秦、孙老板、胡桂荣、廖叔廖婶一家、梁子庚、小韩、江礼等等,这些故事就发生在同一国度却有着天壤之别。他们就是与我们擦肩而过的陌生路人,由作者真实的记录串联起来,成了我们熟悉的人,好像就是身边的某个人。
  作者在时代蜕变中“逆行”寻找到内心的平静,看着她淡然的笔触也让我在这浓油赤酱的时代中尝到一丝鲜美。
  这是一本真实的书,写的是真实的故事,品尝出真实的味道,看这本书不用为自己的无知而惭愧,书里没有人试图当你的老师教你人生的哲理,但是却给你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看待这个柴米油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