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价:¥88
作者:吉姆·贝尔著 高爽译编辑:王思楠 出版时间: 2024-05-19
这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天文学科普读物。我们生活在一个天文学和太空探索的黄金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帮助我们能够解开千百年来的谜团:宇宙是如何开始的?还有其他类似地球的行星存在吗?浩瀚宇宙中人类是孤单的吗?《天文之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解开这些谜题的大门,献给每一位对太空感兴趣的读者。本书作者,天文学家、行星科学家Jim Bell将250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天文学事件配以精美的图片呈现在读者面前,从星系的形成,到最近在火星上发现水冰。翻开本书中任一页,发现宇宙的奥秘与美丽。
定价:¥32
作者:尤金·W. 霍兰德 著 周兮吟 译编辑:邹荣 出版时间: 2024-05-19
《千高原》是一部非凡之作。按德勒兹与加塔利的话说,它是如根茎般写就的。《千高原》中的十五座高原所提出的“问题”可以分解成五类: (1)认识论问题 思想该如何运作才能与宇宙共思,而不是去思考宇宙,因而就能加速我们栖居之所的相对解域,有时足够幸运的话,甚至达到绝对解域的无限速率,或者“纯粹的内在性”?“根茎”高原、“ 平滑与纹理”高原最直接地处理这一“问题”,“游牧学”高原的一些部分处理皇家科学与游牧科学以及公理体系和问题体系之间的差异。其目的是要发展出一种最适合通过生成来把握存在,通过潜在来把握现实的思想图像。 (2)本体论问题 宇宙以及其中的生命如何能够以这样一种方式存在:它们既是变化的结果,同时又总是对未来的变化敞开怀抱。 我们怎样才能依据生成来理解存在,依据差异而不是同一,来将存在理解为开放系统的一个动态的功能?最重要的是,如此这般地理解世界到底有什么好处?它怎样给我们的社会变化带来更好的前景?最直接而又全方位地处理这个“问题”的是“道德地质学”高原与“迭奏”高原——前者主要处理无机层的问题,而后者则主要处理异质成形层的问题。 (3)人类学问题 第三类问题可以被称作人类学问题,但仅仅在结构主义(反人文主义)的意义上关涉“ 象征秩序”:人类的生命形式是怎样以象征的方式占据异质成形层的;人类的社会自我组织是如何通过符号来实现并在符号中获得反映——怎样通过语言、货币与图像来实现的? 在此,相关的高原是“ 语言学公设”、“符号的机制”、“颜貌”和“捕获装置”高原。 (4)伦理问题 人类个体要如何自我组织,才能与他人一道尽可能地实现既有成效又愉悦的去层化? 这里最切题的显然是“怎样使自己成为无器官的身体?”高原; 但“一匹狼还是一些狼”、“三则短篇小说”和“生成”高原也同样处理伦理“问题”。 (5)政治问题 我们要如何把人类生命形态理解为社会性的自我组织,才能使它既能解释畜群行为又能解释集群(猎群)行为,既能解释压抑的专制暴政又能解释外向扩张的经济帝国主义,既能解释严苛层化的约束又能解释去层化的逃逸?“游牧学”、“微观政治与节段性”高原最为直接地处理这个“问题”,当然其他许多高原也会处理这个“ 问题”,只是不那么显而易见罢了。
定价:¥58
作者:周至禹编辑:张菱芷 出版时间: 2024-05-19
艺术设计思维训练课程是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开创性的基础课程,目的在于开拓设计学生的思路,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灵活的思维,更加深刻的思想,更加融合的知识,形成富于创造力的设计思维系统。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经过不断探索,思维训练课程的开设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被作为央美精品课程,对全国的设计基础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领先性、特色性和成果性的特点. 《艺术设计思维训练教程》是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基础部教授周至禹多年来对思维训练课程摸索、改革、总结的结晶,用文字重现艺术设计思维训练课程的教学过程,是教学实践的全纪录。本书按照思维训练课程的进行系统梳理,循序渐进,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课程的定位、教学安排、课程构架、评估等一一贯穿于整个连续性的教学活动中。 本书为思维训练课程的授课老师提供了一本绝佳的教学范本,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该书也是一本杰作范例和学生作业并举的有趣读物,对于设计学生同样是一本妙趣横生的创意作品集,将开启思维的方法寓于其中,让读者受益匪浅。
定价:¥42
作者:曾国平 曾经编辑:敬京 出版时间: 2024-05-17
第一篇 从责任走向优秀 一、优秀:人人渴望 / 1 二、优秀:重在责任 / 12 三、优秀:悟道责任 / 27 第二篇 从担当走向卓越 一、担当分内的工作 / 76 二、担当应尽的义务 / 195 三、担当过失与过错 / 220 第三篇 从落实走向圆满 一、教育落实责任的担当 / 232 二、制度落实担当责任 / 260 后记 / 272 参考文献 / 274
定价:¥35
作者:大卫·M.费特曼著 龚建华译编辑:林佳木 邹荣 出版时间: 2024-05-17
1导论 概览 问题 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的定位 理论 研究设计:田野作业 正式分析 民族志 本书安排 2依着节奏行进:人类学概念 文化 整体论视角 情境化 主位观及多重现实 客位观 价值无涉的取向 文化间和文化内的多样性 结构和功能 象征和仪式 微观与宏观的研究 操作主义 3 荒野中的指南:方法和技术 田野作业 选择及取样 进入 参与观察 访谈 清单及表格 调查问卷 投射技术 其他的导引手段 不打扰人的方式 4 加快步伐:民族志装备 笔和纸 数字化录音设备 智能手机 GPS导航工具 笔记本电脑 台式电脑 数据库软件 照相机 数码摄像机 电影和数字视频 因特网 5 走出森林之路:分析 思考 三角测量 模式 关键事件 地图 流程图 组织架构图 网络图 内容分析 统计 结晶化 6 记录奇迹:写作 研究计划 田野笔记 田野笔记的组织 备忘录 中期报告 最终报告、论文和书籍 深描和逐字引用 民族志现在时 民族志在场 民族志研究的信息报告 文学作品 校订和编辑 7 轻轻地走过荒野:伦理 民族志学者的角色 学术型的和应用型的民族志研究 研究的生命周期 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定价:¥29.8
作者:赫伯特·J.鲁宾等著 卢晖临 连佳佳 李丁 译编辑:吴文静 出版时间: 2024-05-17
社会研究是人们认识、理解这个世界的一种系统的学习方法,它往往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数据等一系列手段向人们展示某种统计结果。但是,这些手段有其本身难易克服的局限性——不容易与人沟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质性访谈的方法,使研究的结果更容易为人所接受、理解。本书便以此入手,从各个角度深入探讨了质性访谈的各个阶段。
定价:¥198
作者:张巍巍编辑:梁涛 出版时间: 2024-05-17
本书提供了410科昆虫的简便鉴别方法,这些方法源于作者在昆虫分类与野外识别领域的长期实践与探索,实用性极强。为便于读者理解,本书文字简明、通俗,生态照片特征分明,还采用了世界昆虫分类体系(涉及广义昆虫4纲35目)。选择物种方面,兼顾了常见昆虫类群与珍稀物种的平衡,收纳了原尾虫、缺翅虫、螳、蛩蠊、捻翅虫等罕见的物种照片。全书照片多达1500余幅,读者可以直观地进行野外昆虫对照识别。<br><br>本书是广大生物专业、植保专业人士不可多得的野外实习工具书,也非常适合昆虫爱好者和生态摄影爱好者参考。
定价:¥298
作者:王宗庆 邱鹭 车艳丽编辑:杨育彪 张红梅 出版时间: 2024-05-17
蜚蠊是一类古老的昆虫,广义上包括蟑螂和白蚁。而狭义的蜚蠊通常仅指蟑螂,它们常以卫生害虫的角色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如德国小蠊、美洲大蠊、东方蜚蠊等,是名副其实的“家居小强”。然而这些蜚蠊毕竟是少数,大部分蜚蠊生活在野外的环境当中,充当着分解者的角色,不仅没有害处,还是大自然的“清洁工”。我国具有丰富的蜚蠊种类,目前已记载7科400余种。然而,目前国内依然缺乏系统性的蜚蠊目昆虫鉴定资料。经过长达17年的野外考察和系统性研究工作,作者研究团队积累了大量蜚蠊的研究样本,基本厘清了中国蜚蠊的种类情况。基于这些标本和本底数据,历时两年写作,《中国蜚蠊大图鉴》由此诞生,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我国蜚蠊目昆虫的彩色大图鉴。 全书共收录中国蜚蠊目 7 科 65 属 310 种,收录的蜚蠊种类均配有特征文字描述,并列出不同种类的地理分布情况;不同的科、亚科和属均配有简介,并编制了各级检索表。为了最大限度展现不同种类的样貌,书中提供了大部分蜚蠊的背面和腹面观照片,并对疑难种类附上局部特征和解剖特征图片。对于较易识别的种类,还配以精美的生态图片。通过标本或生态图展现我国蜚蠊种类形态的多样性,方便读者进行种类识别鉴定。最后,书末还附有中国蜚蠊目昆虫物种名录。
定价:¥88
作者:简 · 梅特卡夫 布赖恩 · 伯格斯坦 编著 杨秋菊 赵卿惠 褚波 译编辑:王思楠 出版时间: 2024-05-17
如果你是一位能改变未来的科学家,你想带给人类什么样的改变? 通过改造基因让人不再生病? 让人不用睡觉? 让人脑容量扩充? 利用基因技术打造完美聪明的小孩? 让自己发光或是改造自己的样貌?<br>人类的未来有什么可能性? 人类将走向何处?……<br>这本书是由24篇散文、采访以及小说和艺术作品组成的合集,为生物学和技术的融合所实现的深刻变化提供了大局视角。这本书汇集了当今最聪明、最有创造力的发明家、思想家和科学家,比如合成生物学之父乔治· 邱奇、科幻小说与未来学家瑞米兹·纳摩、华大基因人类认知能力基因组学分析项目负责人赵博闻、智慧科学教授周昌乐、脑神经科学家戴维·伊格曼等,在书中,他们讨论了基因改造、脑机接口、记忆修复和定制等极具想象力的前沿话题,告诉我们他们眼中未来的样子。我们相信,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人类的未来都是光明灿烂的。<br>
定价:¥68
作者:约翰·W.克雷斯维尔 薇姬·L.查克 著 游宇 陈福平 译编辑:林佳木 李桂英 出版时间: 2024-05-12
本书依据实施一项研究的基本过程来安排总体架构,首先是评估混合方法是不是解答研究困惑的最佳方法,然后讨论混合研究的方法论假设和理论立场。第三到八章分别是混合研究的设计、实例分析、标题拟定和研究假设提出、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阐释数据、写作与评价最终的研究报告。第九章是总结。本书着重介绍了收敛性并行式设计、解释性时序式设计、探索性时序式设计、嵌入式设计、变革性设计、多阶段设计这六种主流的混合方法研究设计,每一种设计都提供流程图具体展示实施设计所需的步骤,并附上了每种设计对应的优秀期刊论文。在各章结尾处,提供了本章小结和巩固章节要点的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