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海的乡景、乡酒与乡情

作者:傅德岷 来源:新民网——重庆晨报发布时间:2012-06-25 11:09:01
  与阿多相识,大约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供职于市委某机关时,他约我为黔江的一位作家的散文集写一篇序言。后因忙碌,彼此交往不多。但不断从朋友的口中得知,他是来自武陵山区土家族的汉子,已有多部散文集和系列小说出版,是一位颇有影响的土家族作家。2008年,我的一部长篇历史报告文学要出版,便再次与他交往起来。我发现,他的额头上刻满武陵山的风霜,他的血管里始终流淌着土家族人的热血。今读他的散文集《乡酒不醉》,这种感受越发强烈和深刻了!
  《乡酒不醉》是他用浓冽如老酒的乡情谱写的乡土爱恋曲,是他对生他养他的那方水土的眷恋与忧思,是他暂离尘嚣与烦燥,回归自然的超脱与欢欣,是他对现实存在与人的生存状态的反顾与叩问……充满了浓浓的“虚静”与“无有”的文化意蕴,体现出一种脱尘嚣而物化的恬静、超然的文化色彩。
  他再现了一座超然卓绝的“桃源乐境”小南海“得湖居”。小南海本是150多年前强地震时造下的宽两里长十余里的堰塞湖,因她东靠八面山,西依二仙岩,神秘而娇羞地藏在两座莽莽大山的怀里,碧绿澄透,得尽山雄水灵之韵,成了神仙流连的地方。而“得湖居”则在武陵山深处,小南海边半山处的塘莲村,是作者为老母修建的一幢小屋,以“得海为邻,望湖而居”命名,成了他生活、休憩、偷闲的“小站台”。(《品读小南海》)这里,“无水山不峻,无山水不秀”,八面山和二仙岩“朝挽白雾,晚扯红霞”;春天,满坡的绿,满山的红,百花争妍,百鸟齐鸣,“尽情演奏着武陵山的春之声”;夏天,几湾几岔的深绿,“宛如一块被切割得十分规整的翡翠,严丝合缝地镶嵌在四围的山形之间”;秋天,日月精华,风雨霜雪将一树树枫树由深绿变成油红,倒映水中,微风过处,呼啦啦响,半湖清波半湖红;这里,水有独特的感知和个性,本是碧翠的水忽然变成了浑浊,那是几千里之外发生了大地震;这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转弯抹角皆亲戚,凡红白喜事,都有“打乐班儿”奏乐凑兴;这里,耕读持家,民风如醇;这里,“天下第一鲜”的藿香豆腐鱼不仅使人“口水好似涌泉”,甚至雀鸟也“时不时飞下来从碗里抢鱼”;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小南海的“得湖居”既是作家笔下“桃源乐境”的艺术再现,更是他厌弃闹市的尘嚣而寻求空境与禅意的理想追求,因为他一住在小南海的得湖居,就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确乎有一种仙风道骨之感。
  他讴歌了像老酒一样浓冽的乡亲和亲情。乡情是一定地区沿袭已久而形成的一种情感体验和刻骨铭心的文化积淀。它是人与生俱来的生存环境和文化氛围,常常勾起人们对往事、亲情的眷恋。虽然阿多离开武陵山、小南海三十多年,如今已“青春早逝两鬓斑”,但作为一个多次想辞职回到“得湖居”去打渔、种菜、写作的散文家,他不求闻达,对乡情自然有一种深深的情感体验。《乡酒不醉》写春节回家与儿时的朋友老贵以及寨子里七八十岁的老人一起喝土酿老酒的盛景,“圆圆的酒桌,几乎就是斜挂了一圈古老的弓”,大家兴奋,“满屋子的和乐”。特别是他和老贵的对喝,一碗接一碗,边喝边说酒话,全是儿时的事,“借着酒力,恍恍惚惚一起回到了童年”,直到醉睡了一天一夜,被油茶汤催醒过来,飘飘然“心透身爽”,深感乡酒“是醉无醉”也!这“醉”与嵇康、阮籍之醉、李白的“将进酒,杯莫停”何其相似乃尔!
  阿多是写作的多面手,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样样来,但他最具影响力的还是小说,《日子》、《独卵》、《流失女人的村庄》等乡村系列小说受到关注和好评。因此,他在不经意间自然以小说笔法来写散文,《乡酒不醉》中不少篇什均具有散文小说化的特色,有人物、有故事、有环境、有生动细节。他感觉敏锐,描写细腻;他语言纯净、简洁,富有诗意和文采。总之,《乡酒不醉》令人如品了酒,醇香浓郁,韵味悠长,绵绵不绝……
  (傅德岷,重庆工商大学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