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教你如何完成求职五件事

作者:王麒凯发布时间:2017-07-20 11:21:32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人马互相攻伐,连年征战,群雄逐鹿,人杰辈出。与大多数人相比,诸葛亮出身草莽,逆势生长,成为中国历史上大红大紫的人物。不管是在正史还是民间,诸葛亮可谓获得赞誉无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历史名言成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也是中国文化中忠丞与智者的完美结合。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字上。他指挥并实施的火烧博望坡、“空城计”、草船借箭、赤壁之战、三气周瑜等无不体现了一个军事家的智慧,他的智慧超群出众,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用兵如神。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孔明多智而近妖”。通过阅读《三国志》《三国演义》中的名段《三顾茅庐》,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在求职就业这件事上也极具智慧,对后世颇有启发。
 
准确定位,目标清晰
 
  首先,诸葛亮的个人职业定位非常清晰。书中说“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诸葛亮自幼胸怀大志,始终以春秋战国时期两位著名的最高参谋管仲、乐毅为楷模,并立誓要成为杰出的“谋略大师”。诸葛亮在乱世中不是去当兵,不是去自立格局,而从小就将自己定位为谋士,志向非常清楚。
乐毅、管仲何许人也?两个人是绝对不同的人物。管仲是政治家,他相齐桓公,完成齐国霸业,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而乐毅是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这说明诸葛亮对当时的时局非常关注,在乱世中,最需要的两种人才就是相才和将才,他居然两方面都很厉害,不得不说是综合性、复合型人才。同时,诸葛亮对自己的认识非常清楚,对自己的能力、才干有系统的定位。
 
系统分析,合理匹配
 
  有了准确的定位,就应该是系统的分析和匹配了。与大多数人相比,诸葛亮没有非常着急地去到处“应聘”,找自己的东家,而是自己隐居了起来,“躬耕于南阳”。他在为自己的出山,蓄势待发,作了系统分析。
 
  其一,从平台来讲,曹操半壁江山在握,“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为雄厚,最有资格挑战全国统治权;孙权偏安一隅,只求自保;而刘备集团虽势力最为弱小。他却决定选择刘备集团。显然,曹操集团颇具规模,人才济济,曹操的谋士有郭嘉、司马懿、贾栩、荀彧、荀攸、程昱、钟会、邓艾、刘烨、杨修等,可谓阵容豪华。若诸葛亮前去投奔很有可能被埋没,顶多做个小喽啰。而到孙权集团应该是比较安逸,算是到“沿海”就业了,但是孙权集团较为排外,自守思想严重。而刘备集团是正在成长的公司,极具潜力,武将较多,而高级谋士较少,那诸葛亮理所当然成为倚重大臣。他在“大池塘做小鱼”和“小池塘做大鱼”之间选择了在逐步壮大的小池塘里做条大鱼。
 
  其二,在选择“东家”方面,诸葛亮可谓独具慧眼。刘备当时正在成长中,坚持恢复汉室,在全国赢得了大量的支持。刘备集团的企业文化与诸葛亮的价值观是非常符合的,当时社会毕竟以“汉”为宗。同时,刘备宽厚待人,具有极强的团队领导力,加之又是汉皇后裔,前途不可限量。基于此,诸葛亮的分析可谓透彻,他在为刘备集团留下汗马功劳的同时,也实现了人生最大的价值。
 
充分准备,及时行动
 
  做了准确定位和系统分析、匹配之后,诸葛亮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不像很多求职者,大量的“海投”“海申”,急于将自己推销出去。诸葛亮在隐居期间做了大量的求职准备工作,他选择有针对性地“投递简历”。
 
  第一,不断提升职业能力,夯实强大内心,塑造良好的职业口碑。刘备知道诸葛亮不是自己来应聘的,而是通过其他人得知。刘备最早听说诸葛亮是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司马徽称为“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时,他不在家,第二次拜访诸葛亮时见到了他的弟弟诸葛均,同时,还见到了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第三次才算真正见到了诸葛亮。整个过程很曲折很神秘。其实,有时候,我们常常说找工作好辛苦啊,何不换一种思路,让工作找你呢。当你在业界或实习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自然而然就会有用人单位对你垂青,等那个时候,你就有了职业资本了。当然,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讲,可能工作找你不那么现实,因为你一直在学校里、在象牙塔里。因此,实习变得非常重要,如果在实习过程中被单位看中,留下的几率也是非常大的。另外,诸葛亮的应聘过程显得漫长和神秘,通过三次才与自己的东家见上面,不可谓不曲折。正如我们的求职,有时候会多次投简历、多次面试,最后才敲定一样,求职是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双方都必须满意的事情,而根据数据显示,应届毕业生求职投递简历为20~50份,因此,有些求职者在求职中心态不好,看到别人签订工作协议就心慌,对烦琐的程序不满、焦虑,看来我们得学学诸葛亮的心态了,稳坐卧龙岗而不动摇,直到找到自己满意的雇主为止。诸葛亮在三顾茅庐时已经27岁了,刘备时年47岁。人一生中12小时处于职场,12小时处于家庭,两个都涉及幸福,一个是家庭幸福,另一个是职业幸福,凡是涉及幸福的事项,都不宜操之过急,想好了、准备好了再动手也不迟。诸葛亮 27 岁才找到工作,你还怕什么?
 
  第二,诸葛亮通过自己的作品做好了自我推销。刘备第一次到卧龙岗的时候,首先听到的是农夫传唱的一首歌。“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刘备一听这歌问是谁的作品,农夫答曰:“乃卧龙先生所作也。”又有诸葛均歌曰:“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其实,通过这些话以及后来的《梁父吟》,含蓄地表达了诸葛亮的志向,他一方面向外人自比管仲、乐毅;另一方面宣传了自己的能力,还表达了自己虽然取名“卧龙”,其实不是真隐士,而是要找一个好平台、好东家。诸葛亮不经意间传递个人才能和求职意向,还发动了农夫、弟弟、岳父来帮自己找工作,这与我们求职时常常闭门造车,投个简历都畏首畏尾的样子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注重职业形象塑造。《三国演义》中,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这说明,诸葛亮是非常注重求职礼仪的,刘备第三次见到诸葛亮的时候,恰逢午睡中。当听说刘皇叔久候多时,他不是马上就穿个睡衣跑出去,而是传唤童子马上更衣,结果第一次见到刘备的时候,他的气质、讲究就给刘备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作为求职者,求职是非常正式的事情,双方都应该给予尊重,应该学习一些着装礼仪、电话礼仪、商务礼仪等,将自己打造成成熟的职业人。不至于因首因效应、晕轮效应等而失去了好的机会。
 
  第四,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虽然前面做了大量的宣传和铺垫,而诸葛亮真正见到刘备的时候却没有吹嘘自己多么多么厉害,也没有故弄玄虚,而是非常谦逊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在求职中,难免会对自己进行推荐和分析,推荐不是吹嘘,如何坦诚而不失公允,展现而合时宜,是一种尺度的把握,也是哲学。
 
  第五,诸葛亮的求职表现堪称完美。他首先笑曰:“愿闻将军之志。”不是自己先说,而是先倾听,先听清楚用人单位有什么需求,然后根据需求给予回应,有时倾听比表达更重要。其后,他听到刘备说要匡扶汉室,拯救黎民于水火,再次确认自己与用人单位的价值观非常一致。于是,有了著名的《隆中对》,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段话可以说非常精辟,拿到现在考公务员也是非常高分的一段申论。《隆中对》三分天下,诸葛亮提出东边和孙权联合、南边安抚少数民族,占据荆州、益州,北伐对抗曹操。汉末时看到这个形势的,诸葛亮是一个,鲁肃是一个,还有袁绍手下的沮授也看到这个形势,而成为一代贤相的只有诸葛亮,再次证明选择平台是多么重要。同时,诸葛亮在应聘的时候没有提交个人简历,而是拿实力说话、拿作品说话,用结果说话。他通过逻辑严谨的精彩表述充分表现了个人对国内军事、政治形势以及刘备集团未来发展战略的全面深入思考,展现了过人的“谋略”,令刘备对这个27岁的年轻人大为叹服。因此,求职者在求职之时拿着绚丽的简历未必非常有用,简历的作用无非是一个导引,更重要的是你能干什么,你有什么重要的经历,有什么好的作品。比如应聘软件工程师职位的,你能否把你做过的程序给用人单位看看?应聘建筑设计职位的,你能否把你设计的图纸给用人单位看看?应聘秘书、编辑的,你能不能把你公开发表的文章给用人单位看看?这比一份小小的简历更有用!
 
  第六,早有准备,早有预谋。其实,从诸葛亮求职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不是简单的刘备三顾茅庐,更像是诸葛亮通过对自己实力展现将刘备吸引到自己的卧龙岗的。当隆中对说完之后,刘备马上就问如何实施,诸葛亮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看到没,军事地图都画好了,怎么进攻、怎么防守都在图上了,可谓谋划已久。后来三分天下的格局以及蜀国的战略布局基本上是按照《隆中对》所说所做而来,这也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超强执行力。
 
  第七,求职中充分依赖人脉。诸葛亮在求职中虽然是隐士,他却熟知天下大事。为何?诸葛亮根本不是布衣,相反,他与荆州三方面势力都有密切关系。一是,以庞德公为首的荆襄地方豪强势力;二是通过黄承彦与荆州蔡氏集团发生了潜在关系;三是,成为刘琦的入幕之宾,获得了刘表长子的信任。正是由于他的广泛、复杂的社会人脉,所以刘玄德才找到他,刘备三顾茅庐后,“荆楚群士从之如云”,他迅速给刘备集团建立了谋士团队,真够厉害。我们常常说中国是个关系社会,在当今开放的社会,人脉很重要。我们在求职中是否也应该通过自己的人脉或不断扩大人脉,来为自己求职和职业发展服务呢?通过同学、面试官、朋友、亲属等,事实证明,有人推荐的求职,成功率更高,也更稳定。
 
  正是因为诸葛亮的充分准备和及时行动,当他一加入刘备集团时就被重用,成为刘备集团的核心员工,后来的职业发展也是顺风顺水。
 
鞠躬尽瘁,不断调适
 
  古往今来的政治家,诸葛亮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完人。他跟着刘备,后来刘备死后,他又辅佐刘禅,刘禅是那么一个庸人,但是诸葛亮辅佐了他,大权都在诸葛亮手里。他没有“取而代之”,自己来做皇帝,没有这种心。他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与刘备、刘禅等不断磨合,与关羽、张飞、赵云等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尽管过去了1800多年,诸葛亮的应聘故事却被传颂了千年,对后世极具启发性。纵观诸葛亮的一生,是合理定位的一生,是系统分析和匹配的一生,是及时行动的一生,也是不断调适的一生。诸葛亮是昔日乱世中的一个孤儿,若不是对自己的职业进行精心设计,很可能没有这精彩的一生。正因为他积极进取、颇具匠心的设计,改变了自己的一生。我们应该以史为鉴,法古贤能,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